赵氏孤儿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,这个赵家和晋国君臣之间,可以说几百年来是相爱相杀,最危险的一次,是赵家满门灭族,杀的就剩下一个人了。
这个赵氏就是后来的赵国,他和秦国是同姓的,不知道为什么,也许是因为祖先没给大家留下什么好印象,这个赵氏在晋国好几次都受到打压。
最早被打压的是赵盾,这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,而且还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秉笔直书的史官董狐,就是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夸赞的“在晋董狐笔”的董狐。
那么董狐写了什么,让后人称赞他是秉笔直书呢,就写了六个字,晋赵盾弑其君,这么说来是赵盾杀了国君,董狐敢于书写,这部明摆着赵盾是个大坏蛋吗?
展开剩余80%事情可没那么简单,原来这个赵盾是个典型的倒霉蛋,赵盾本来在晋国混得风生水起,但晋灵公非常不喜欢他,几次三番要杀他。
古代不像后世有了皇帝之后,一个诏书你就得死,那个时候还需要各种阴招,比如说派刺客暗杀,结果刺客看到赵盾勤政自己死了。
在宴会上埋伏刀斧手,结果被属下看不过去,救了赵盾一命,总之这个晋灵公实在是太不像话,好几次都想弄死这个一心为国的赵盾。
最后赵盾实在没办法,惹不起我还躲不起,于是赵盾就逃走了,就在快要逃出国境的时候,突然出来消息说,晋灵公被同族的赵穿给杀死了。
就这样,董狐这个古代史官的楷模,在历史上记了一笔,说战盾杀害了国君,但赵盾明明没有杀人呀,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之后,还感慨的说,赵盾是国家好总理,董狐也是个好史官,要是案发的时候,赵盾逃出了晋国,就能避免这个后果产生。
这话的逻辑放到现在讲就是,赵盾作为国家总理,对国君的死负有责任,而且赵盾回来之后,赵盾并没有惩罚杀人凶手,所以董狐认为就是赵盾杀了国君。
就这样赵盾就背上了弑君的恶名,但这赵家的倒霉日子还没完,没过多少年,就发生了著名的赵氏孤儿事件。
事情过程大概是这样的,屠岸贾是个奸臣,陷害赵氏一门,结果全族被杀,只剩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,程婴为了保护这个婴儿,牺牲了自己孩子的姓名。
这是大家熟悉的故事,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史记,只在某些细节做了改动,让故事看起来更加感人,《史记》是公认的史学巨著,那这么说来,赵氏孤儿这件事看来是板上钉钉没什么可说的了。
如果说史记是史学家们的信仰,那么左传就是古代士大夫的信仰,如果这两本书起了冲突这可就不好办了。
如果根据《左传》的描述,很显然这个故事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,赵氏一门的确遭遇了惨祸,但那都是赵朔之妻赵庄姬,跟赵朔的叔父赵婴齐通奸,由此引发的惨案。
是不是有点大跌眼镜,但从《左传》的地位和具体的史料来看,这个故事的真实版本就是这个,没有什么奸臣当道,更没有什么门客忍辱负重。
那么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要在赵世家里写这么以荡气回肠的故事呢,这肯定不是他故意编造的,司马迁《史记》的真实性是不断被验证的,他之所以写这个故事,是因为司马迁写作的风格,就是习惯于到当地采风,并听取当地人对某人某事的描述。
巧的是,晋国后来被韩赵魏三家瓜分,当家的赵氏孤儿变成了赵国的先祖,于是这个丑闻慢慢地也就在赵国故意的被人掩盖和改编,因为每个家族都有掩盖丑闻的原始冲动,更不要说是一国国君的家族了。
司马迁也没有故意编造故事,他去赵国听到的,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版本,幸好还有别的史料和《左传》的记载,让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。
有时候文学的真实和感染力,和历史并不完全相同,我们熟悉的很多故事,其实并不是历史的真实,感动得归感动,历史的归历史,这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